傳承中國傳統文化,不崇媚洋外
圣誕節,也稱為耶穌圣誕節、主降生節。但是你知道圣誕節本來和耶穌一點點關系都沒有。
耶穌的生日,在《圣經》中都沒有記載,他真正的生日是哪一天,無人而知。
之所以把每年的12月25日定為耶穌出生的日子,實際上是進入歐洲以后,宗教文化和歐洲古老文化相融合的結果。每年的12月25日是古羅馬帝國規定的太陽神誕辰,公元四世紀,羅馬教會開始把這一天定為圣誕節。并逐漸在各教會中傳播開來。
至于說圣誕老人,本來只是在北歐流行的神話人物,比較正式的說法是圣人傳說,圣·尼古拉斯每年都會12月24日的晚上駕駛馴鹿拉的雪橇,給各地的孩子送禮物。據說圣誕老人的原型來自芬蘭。
這些溫馨的細節被歐美的商人嗅到了商機,逐漸圣誕卡、圣誕襪、圣誕樹,以及其他圣誕禮物被開發出來。每年的圣誕節前后,商家都會對商品進行打折銷售,進而從12月份一直延續到1月份的圣誕節購物季變成為每年西方人的的購物狂歡。
本來的圣誕節,是安靜祥和的宗教節日,但現在已經演變成商業狂歡,逐漸淡化了宗教本身的內涵。
尤其是在我國,熱衷洋節更應該值得警惕,本無宗教和歷史文化背景的情況下,萬圣節、感恩節、圣誕節、情人節等等節日在商家的包裝下,頻繁擠壓中國傳統文化。一方面,人們需要各種借口進行聚會狂歡,沒有文化負擔的洋節正好給了大家一個由頭,另一方面,也是因為中國的傳統在不斷被自己丟棄。
例如始于漢代的元宵節,本來是中國古代的節,也是狂歡節,因為在元宵節期間,朝廷允許解除宵禁,為展現太平盛世、與民同樂,逛花燈、猜燈謎、舞獅子等等活動紛紛推出,在宋代,皇帝甚至要在宣德樓上觀燈,讓御街兩旁的普通老百姓有機會見到皇帝真容。而憋悶多日的小哥哥小姐姐也紛紛走上大街,公開游玩,互撩約會。
但現在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活動越來越少,也難怪韓國人不斷“搶”走我們的節日,“端午祭”、“燃燈節”等等,與其說是被搶走,不如說是我們自己的傳承出現了問題,甚至中國的太極拳也被韓國申遺,好在被中國太極拳界齊心合力搶回來了。
上海亭衡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應做到以下四點:
1、繼承與弘揚
2、挖掘與闡發
3、協調與適應
4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
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絕不意味著封閉自大、不看世界,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并不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全部,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還包括廣泛借鑒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經驗、成果等多方面。在歷*,中華民族一向兼收并蓄、海納百川,不斷學習吸收他人的好東西,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,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鑒而豐富,對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,我們必須要認真學習借鑒,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。
說了這么多,上海亭衡衡器有限公司不想反對洋節日,希望大家能對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很好地傳承,文化吸引人,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。